陈独秀:一心为公,以身作则
陈独秀(1879年10月9日-1942年5月27日),原名庆同,官名乾生,字仲甫,号实庵,安徽怀宁(今安庆)人,中国近现代史上伟大的爱国者、革命家、改革家、启蒙思想家、民主主义者,新文化运动发起者,20世纪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倡导者,五四运动总司令、思想指导者,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第一代领导集体主要领导人,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第一个深刻总结、反思苏联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经验、教训的人。1920年初,成立共产党早期组织,并发起成立中国共产党。1921年7月,在中共一大被选为中央局书记,后任中央局执行委员会委员长(二、三大)、中央总书记(四、五大)等职务,并任第一至五届中央委员。1927年7月离开中央。1929年11月,因中东路事件发表不同意见而被开除党籍。1931年5月,被推选为中国托派组织的中央书记。1932年10月被国民政府逮捕,判刑后囚禁于南京,于1937年8月出狱。1942年5月,在四川江津(今重庆市江津区)逝世。主要著作有《独秀文存》、《陈独秀文章选编》、《陈独秀思想论稿》、《陈独秀著作选编》等。
陈独秀自己率先垂范、以身作则,一心为公,从不以权谋私,带头过着清苦的生活。成为职业革命家后,陈独秀就没有了职业和固定的经济收入,主要靠写作赚取稿费和做兼职编辑的聘金维持生计。他经常给党刊写文章,而这些文章大都是没有稿费的。缺钱的时候,陈独秀经常来到亚东图书馆,但又不好意思主动向老朋友汪孟邹直接要钱。临走时,汪孟邹会主动问:“要拿一点钱吧!”陈独秀点点头。陈独秀从来不说要钱,汪孟邹也从来不说破。这也是他们之间极深的默契。那时汪孟邹还负责照顾陈延年和陈乔年。陈独秀托汪孟邹给他们每人每月五元。亚东图书馆的职员还经常议论说,他家里有钱哩他不管怎么样,也不要用家里一个钱。他真是一个硬汉子。
俭朴家风
陈独秀对自己的子女要求也极为严格。在沪工作期间,为锻炼子女的独立生存能力,他不许两个儿子陈延年、陈乔年在家里吃住。兄弟俩经常寄宿在亚东图书馆,白天在外做短工,晚上到法语班补习,饿了就买块大饼吃,渴了就喝自来水。经过磨练,他们也都成长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和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重要领导人,并为伟大的中国革命献出了年轻宝贵的生命。
丧事从简
晚年的陈独秀生活贫困,虽然当时他在政治上已经没有什么地位了,但他还是关心中国当时的局势,一直在为抗战做着自己的努力。陈独秀自知将不久于人世,向跟随他多年的北大学生何之瑜交代∶“我死之后,丧事从简,也不要登报。”去世后,家人连办理后事的钱也没有。他去世的消息登报后,社会上各界人士纷纷捐钱为他办理后事,就连蒋介石、陈立夫等国民党要员也在捐款人员之列。当时72岁的巨商、民族资本家邓蟾秋,把给自己准备好的上等棺材也送给了陈独秀。“幸有艰难能炼骨,依然白发老书生。”陈独秀晚年的这两句诗,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晚年,他僻居四川江津,没有固定的经济收入,全家的生活,除朋友和学生资助外,则以稿酬弥补。尽管他年老多病,仍要兼《时事新报》名誉编辑,每日为之撰稿,以微薄的稿酬,聊补家用。有良知的思想者最可贵的品质就是不自欺,更不欺人,陈独秀的言行,显现出一种难以逾越的精神高度。陈独秀作为一个无法绕过的历史文化和精神符号成为中国政治史和精神史不可或缺的重要篇章他一心为公的精神永世留存!
⊙来源 | 图文素材取自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